政策信息

NEWS BULLETIN
政策法规
行业信息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分会动态 > 政策信息 > 行业信息 > 正文
行业信息

工信部原材料司徐文立谈“十四五”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

发布时间:2020-12-14 09:37:15

  2020年中国钢铁产业高端论坛暨“中国钢铁产业网” 服务钢铁企业高质量发展年会12月10日在唐山举行。工信部原材料司钢铁处处长徐文立应邀参加,对“十四五”钢铁产业发展谈了自己的理解与看法,并透露,工信部牵头制订的《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》,近期将征求社会意见。

  关于钢铁工业的定位,徐文立表示,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,也是制造强国的重要支撑,同时,也是绿色低碳发展的一个关键性领域。

   如何评定钢铁工业的高质量发展,徐文立从六个方面阐述了观点:

  ——产业基础从产业基础看,行业整体基础能力能否满足高质量发展的要求,先进设备的普及率如何,以及智能化、数字经济问题等。

  ——创新钢铁工业的创新投入能否及时跟上高质量发展要求。高质量发展,需要每个企业不断加大研发、新技术投入。

  ——资源保障如何充分认清形势,把资源保障能力提升上去。

  ——产业结构到底什么样的结构最优,包括工艺结构、布局结构等系列问题。

  ——绿色低碳钢铁作为排放大户,在国家绿色发展大背景下先行一步是必要的,尤其是钢铁产能比较集聚的地方。

  ——质量效益要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,钢铁行业必须是一个有效益的产业,至少是工作在这个行业的人要有自豪感,能吸引高端的人群入驻这个行业。

  徐文立说,“十四五”时期是钢铁工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,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。需要做好以下具体工作:

  创新能力建设

  要引导社会资本包括创新基金投入到钢铁行业,激发行业创新活力;通过建设公共平台,产业联盟等,集聚行业优势力量,打造长久支持创新的渠道。包括创新中心的建设,新业态(如运营维护、网络协同制造、电子商务)的发展等。

  严禁新增产能

  要巩固去产能的成效,坚持严控新增钢铁产能的政策。徐文立强调,要理性看待今年的高增长,不能用今年的情况来套行业今后的发展。他提醒企业要思考研判明年以及后几年国家政策是强化还是退坡,高产量可不可维系,要量力而行,实事求是,高度警惕盲目发展再致滑向全行业亏损的境地,重蹈(2014、2015年)覆辙。

  优化产业结构

  关于到底怎么布局,有专家已提出了一些观点,比如长流程主要布置在沿海,短流程主要布置在城市周边,这样也挺好。但现在一些地方出现了盲目接收产能的问题,徐文立希望地方政府要从产业布局、环保政策导向等方面加强引导,上产能建项目一定要按照最先进的要求和最高的标准去建设,要建就建一流项目。

  电炉钢

  徐文立指出,电炉钢优点突出,绿色低碳,是市场的调节器。他强调自己从来没有说过要大力发展电炉钢,是要有序引导发展电炉钢,而且一定要坚持严控新增产能这条底线。

  绿色低碳

  徐文立说,绿色低碳将是影响钢铁行业非常深远的一个主题。他认为,实现碳中和,钢铁行业一定要有革命性的工艺出现。包括超低排放改造,行业新工艺的研究,碳排放市场、废弃资源(如钢渣)的利用,提高绿色产品(如钢结构)的供给能力等诸多方面。各级政府和部门要研究制定差别化政策,实施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。

  智能制造

  智能制造是企业降本增效的一个重要手段,要成为引导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引擎。要研究包括5G应用、工业互联网、人工智能、区块链、商用密码应用等,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信息共享、资源共享、设计共享、生产共享。工信部正在研究编制《智能制造三年行动计划》,并提倡在行业遴选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场景、标杆工厂。

  资源保障

  徐文立强调,钢铁产业链安全首先要立足自给。他回顾了今年疫情期间钢铁企业在资源保障方面出现的问题,结合现在的铁矿石价格暴涨现象,要求钢铁行业要认真研究如何实现国产矿的保障,海外权益矿的保障,包括特殊时期工业软件、企业关键零部件乃至高端人才的保障,以及要研究如何形成一个公平公正的价格体系等。

  兼并重组

  徐文立认为,兼并重组是大势所趋。从国家看,推动兼并重组,加强整合是一个方向。对兼并重组要有开放的态度,不光是国有,民营企业也在不断探索。他说,重组未必一定都以资产为纽带,也可以新的形式和业态,包括平台经济、关键点的整合,甚至包括长乐系。实现企业间的协同尤为重要,重组要考虑如何实现效益最大化。

  本质安全

  没有安全生产就不是高质量发展。钢铁企业要立足源头预防,推进生产标准化,提升工业控制系统安全防护水平;要积极研究应对新技术融合带来的本质安全问题,推进5G环境下商用密码的安全等,提高应急管理水平。

  来源:新疆钢铁行业协会公众号

  联系地址:北京市朝阳区胜古中路2号院5号楼金基业大厦  联系电话:010-65273915

  版权所有:中国特钢企业协会财务金融分会

  技术支持:冶金工业信息中心京ICP备18055769号-2